全军首位破格葬入八宝山的战士:周恩来下令全力抢救,死时仅22岁
发布日期:2025-04-13 15:07 点击次数:65
【前言】
说到北京的长辛店,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那里的"二七机车车辆厂"。但这里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那就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源地,这一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作为我军导弹部队的摇篮,长辛店在军事史上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一事实并未被广泛传播。
【拿枪的手也要学会握笔】
1957年12月9日,中国刚刚启动对苏联P-2导弹的仿制工作,中央军委便迅速作出决定,由解放军炮兵和国防部五院联手组建我军首个地地导弹训练单位——炮兵教导大队。该大队的核心职责是为战略导弹部队培养指挥和技术骨干。
从全军挑选出的优秀军人,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军事考核,且具备初中以上学历,被秘密召集到北京西南方向约30公里处、燕山脚下的长辛店区域。
1958年1月,一群具备文化素养的军人被调往长辛店,参与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培训项目——现代导弹技术的学习。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军首次将高科技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开启了军事训练的新篇章。
学员们主要研究的是苏联P-2导弹的构造原理、技术系统以及实战操作技巧。这些知识即便放到今天,依然属于高端技术范畴。对于习惯握枪投弹、擅长长途跋涉的中国军人而言,掌握这些复杂技术无疑是个巨大挑战。原本经验丰富的老兵,面对这些全新知识,仿佛瞬间变成了初学者,学习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尖端科技领域的巨大挑战,中国军人并未退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导弹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智力贡献,而国家的核安全也依赖于先进的导弹核武器。因此,这些新时代的军人毅然拿起纸笔,以坚定的决心投身于这一全新的使命中。
在早期,部队面临导弹教学材料、技术资料和训练设备的严重短缺,五个营只能共用三套装备,训练不得不轮流安排。为了应对器材不足的困境,官兵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萝卜、黄泥和木块制作各种教学模型,甚至用麻绳代替电线。通过这种自力更生的方式,他们成功制作了上百件简易教学工具,有效解决了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张元庆,后来成为第二炮兵某研究所所长,最初在导弹操作培训中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他在学习初期显得非常吃力,面对苏联教官的提问常常答非所问,感到非常尴尬。苏联教官甚至考虑让他退出培训。面对这种情况,张元庆非常焦急,他流着泪找到队领导,坚决请求继续学习,并承诺一定会掌握导弹技术。队领导最终被他的决心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此后,张元庆以更强的决心和毅力投入到学习中。
他制作了一系列测量规程的卡片,随身携带,利用零碎时间不断背诵。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以顽强的意志力投入学习,先后掌握了《高等数学》和《半导体电路》的内容,并完成了超过20万字的训练记录。在宿舍的墙上,他贴满了测控电路图,每晚都会默画一张电路图,以此来巩固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元庆的学习成果显著提升。在一次上级机关举办的综合能力测试中,他迅速绘制了一张包含3000多条线路和数万个连接点的复杂电路图,其速度甚至超过了苏联专家,提前了15分钟完成。这一卓越表现让张元庆赢得了“活电路”的称号。
这段文字让我们得以一窥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历程。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才奠定了如今我们强大的战略导弹部队的基础。他们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因为没有他们当初的拼搏,就不会有今天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要时刻牢记,今天战略导弹部队的辉煌成就,正是建立在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基础之上的。
1958年初至1959年中期,炮兵教导大队连续开设了三期培训课程,成功培养出2500名具备P-2导弹操作与维护能力的专业人员。这批经过系统训练的学员,随后成长为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坚力量,担任领导岗位和技术核心角色。
1959年7月,炮兵教导大队在圆满结束培训工作后正式解散。这个单位在我军导弹部队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炮兵教导大队在我军战略导弹力量的成长历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的历史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开向大西北】
在炮兵教导大队解散后,解放军炮兵将原教导大队一营的一个发射连及其专业部队进行了扩编,组建了解放军首个地地导弹营,由李苏担任营长,张克俭担任政治委员。同时,我国在西北地区启动了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建设。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李苏和张克俭带领被称为"亚洲第一导弹营"的部队前往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负责基地建设和导弹试验工作。
意外总是突如其来。当“亚洲第一导弹营”刚抵达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赫鲁晓夫突然反悔,撤走了所有苏联专家、教官,以及相关教材和技术资料,导致我国的导弹仿制工作和导弹部队建设陷入僵局。一位苏联上校教官在离开前,毫不客气地对李苏说:“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的导弹永远飞不起来!”
苏联撤走后,那位上校的话让李苏难以忘怀。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兵被苏联人的言辞彻底激怒,他将对方留下的唯一一本《勤务指南》狠狠砸在桌上,怒喊道:“等着瞧吧,我非得干出点名堂来让你们看看!”
次日,他召集全体官兵的学习记录,挑选了12名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在一间废弃的车库里着手编写我军首部导弹教程。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写,优先解决部队的培训需求。
在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时期,导弹部队的官兵们同样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他们主要依靠菜团子充饥,由于缺乏油脂,大西北零下20多度的严寒让他们倍感寒冷。为了抵御寒冷,他们将热水装入军用水壶,抱着水壶取暖。边明元,后来成为战略导弹部队的将军,当时是一名舵机技师。严寒使他的手脚冻得像馒头一样肿胀,甚至无法脱下鞋子。刻字的钢板常被他的血水和脓液染红,但他从未抱怨,默默地用刻刀一字一字地完成工作。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编写,30多个专业的教材终于完成,及时满足了部队对教材的迫切需求。
在导弹部队全体官兵的持续奋斗下,部队的学习和训练水平稳步提升。1963年10月,由李苏和张克俭指挥的802导弹营成功发射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近程地对地导弹。这是战略导弹部队成立以来首次进行实弹发射训练,取得了开门红。李苏和他的团队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苏军上校的质疑,证明了中国自主培养的导弹部队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之师。这也表明,即使没有苏联的支持,中国军人依然能够成功发射导弹,展现了我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一号手在导弹升起时倒下】
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这条路布满了挑战和困难。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艰辛,许多杰出的中华儿女为了这一事业,献出了他们的青春、血汗乃至生命。
在李苏指挥的802营一连一班中,有位身材高大、性格朴实的战士赵藏库。他因体型壮硕、力量惊人且食量极大,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赵三大”。作为导弹连的首席操作手,赵藏库主要负责导弹的起竖工作。随部队进驻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后,恰逢国家遭遇自然灾害,部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以往每餐能吃掉10个大馒头的赵藏库,为了确保其他战友能多分到食物,主动将每餐食量减至一个馒头,经常饿着肚子坚持训练。这种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导致“赵三大”逐渐消瘦,并患上严重肝炎。尽管如此,他仍向领导和战友隐瞒病情,始终坚守训练岗位。
1963年,赵藏库带病参加部队的实弹发射训练。当指挥员宣布“一小时准备”后,赵藏库按程序操作导弹起竖。导弹升至约45度时,他突感肝部剧痛,双手紧捂腹部,冷汗直流。导弹随之悬停在空中。
在地底指挥中心监督导弹发射的李苏营长,突然发现导弹悬停在半空,顿时心头一紧。他立刻高声询问赵藏库:“一号手,出了什么状况?!”
赵藏库脸色发白,听到营长一声大吼,顿时清醒过来。他深吸一口气,集中注意力,继续将导弹稳稳地竖立在发射台上。任务完成后,他在战友的协助下迅速离开发射区域,导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继续进行。
随着一声“点火”指令,火箭呼啸着冲向天空,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周围的战士们兴奋地欢呼雀跃,而赵藏库却倒在发射台旁失去了意识。战友们赶紧解开他的腰带,发现他的腹部紧紧压着一块早已被磨得发亮的T型铁板,衣服上还渗着血迹。看到这一幕,李苏营长眼含热泪,立刻抱起赵藏库冲上汽车,火速赶往医院。
得知这一情况后,周恩来总理立即下达命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这位战士。但赵藏库的肝癌已经进入末期,病魔最终带走了这位年仅22岁的年轻生命。为了表彰他的英勇事迹,赵藏库的骨灰被安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普通士兵。随后,经过家属与部队及公墓方面的协商,赵藏库的骨灰被迁回了他的故乡安葬。
伟大成就的取得从来都离不开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拼搏。正是这些无畏的战士们,用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为我们实现了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他们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相关资讯